「手機成癮」已經成為生理、心理以及社會問題。去年,台灣早療通報人數達到3萬4781人次,創下歷史新高。這群接受早療的孩子,特別是後天性發展遲緩的兒童比例持續上升,其原因與過度依賴3C產品、缺乏面對面互動以及疫情期間無法提供高品質托育等因素有關。
「手機成癮」已經成為生理、心理以及社會問題,民團及醫師呼籲,政府應加強預防兒少手機成癮的親職教育。本報資料照片
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,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太早、太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,已經嚴重危害兒少大腦與情緒發展。而且國內外研究均已顯示,過度使用3C產品會對兒童的大腦發展、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產生破壞,例如功能萎縮、無法專心、記憶變差等。
人手一機的時代,每個人的日常活動以「手機」為中心,無時無刻滑不停。有醫師警告,長時間低頭滑手機,姿勢不良致導致頸椎提早退化;長時間盯螢幕會傷害眼睛,睡前還會受藍光影響,降低褪黑激素分泌等,手機的危害也引發心理健康危機,青少年正面臨發展緩慢的「小烏龜世代」。
兒童與青少年的「手機成癮」問題正迅速惡化,王瀚陽提出,教育部、衛福部、NCC、數位部等部會應採取積極措施,正視這群失控的低頭族。在疫情後,國內兒童早期療育通報人數急劇增加,創下歷史新高,過度使用3C產品,讓孩子跟這個世界的人事物脫節,大腦都被聲光刺激控制住。
美國Telos機構聯合創辦人兼臨床心理師Anthony Hansen指出,科技成癮與過度使用螢幕,容易引發焦慮、抑鬱、注意力缺失和睡眠障礙,特別是對自閉症譜系障礙、專注力不足、過度活躍症的兒童來說,更加顯著。
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、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主任甄瑞興強調,家長和學校必須共同努力,管理兒童的3C使用時間,特別是在學齡前和小學階段。孩子若每天超時使用螢幕,且缺乏父母在一旁陪伴參與,大腦發育受到明顯影響,會減低語言、讀寫和認知能力,也減弱學習及和人際互動表現。
國教行動聯盟提出具體建議,希望政府採納意見,加強預防兒少手機成癮的親職教育。
1.限制兒少3C使用時間:每天使用手機不超過2小時(國小1小時,國中2小時),睡前30分鐘不使用手機;父母及師長應以身作則,親子溝通對話時要把手機收起來。
2.學齡前避免使用3C:早期進行干預,確保家長和教育系統能有效管理兒童的螢幕使用時間,降低神經發展障礙的風險。
3.教育部應發展相關指引:希望有效宣導給校長、教師、家長和學生,以形成具體共識,共同防制兒少3C成癮問題。
4.勿增加基層學校與教師負擔:應與各縣市教育局處共同推動,進行具體辦法擬訂,而非回到學校自治,避免將行政管理的重擔落在教師身上,同時限制老師安排學生使用手機或網路完成作業。
【聯合新聞網】
資料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8298488?from=udn-relatednews_ch2